七七四十九天之第33天 –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023.02.17

在自我摸索修行的過程中,我把修行方式分為「心」「靈」兩種層面,止念、靜心、體悟是「心」的修行,拙火、氣功、脈輪等要打開人體潛能的方式,我歸類為「靈」的修行(靈能)

後來我才了解到,原來道家講究的「性命雙修」,便是此意!

「性指心性,「命」指肉體本身,二者缺一不能成就

其實想想也是,縱使你打開了第三眼、會說天語,或有了其它靈通,開啟的不過是肉體比較少被運用的功能而已,就如同你學會了游泳的一種技能,但這個技能跟你是否有「智慧」、是否「開悟」我想是不同的


你有靈通,但你貪婪、你邪淫、你善忌,那又怎麼可能開悟?


所以單純的氣功修練、或走靈山、靜坐....等等,縱使讓你開啟了「靈」的潛能,終將難免淪為「神明的工具人」,因為你能與祂溝通,自然成為祂的工具,祂不操控你要操控誰?


我明確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如果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那我們應該是要努力開啟自己的佛性,「神明」可以是我的同修、我的大前輩,在這一世的修行給你更多的體悟,一起往更高的境界成就

這是我的看法!



另外,我其實也很討厭「念經」

很多老師要你念經多少次,迴向給誰,會得到多少功德....等

其實「(佛)經」是佛陀說過的話,既然是祂說過的話,本意是要你去參透佛說的智慧,當你把它變成是像唸咒一樣的朗誦時,你不會去參悟它的道理的,因為你只會一直在想我念了幾次、還有多久才念完....

這樣怎麼可能開智慧?


我在想,佛教為了利於推廣,難免在其後加上「念此經得多少福德」之類的話,吸引你為了貪這個福德而去念經

你看像「道德經」後面就沒這樣寫,還有哪個老師要你念道德經迴向的?


但道德經老子的智慧,也並不遜於釋迦摩尼呀

老子還大悉達多7歲呢!



近日在研讀道德經,老子善於觀察自然的變化,將自然界的智慧運用在為人處事上


他說上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天孕育了萬物,卻不去擁有它,不去主宰它,讓他們都能夠自在自然的生長,這是上天之德


而人也該效仿上天的智慧,做任何事要「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因為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面,善惡、高低、難易、長短.....

當你執著了「居」(得到),就一定會失「去」什麼

比如古代功臣兔死狗烹、比如得到事業失去自由、健康.....等

所以人的心態應是「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我做了這件事情,但我不執著,成敗隨順自然,不執著要得到、也就沒有什麼好失去的


其實這個道理跟金剛經的空性,都有十分相似的智慧


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老天來說,萬物你就自然地去生長吧,我都接受

做人做事不是真的「無為」,而是「心態無為」,所以才有「為」而不恃、水利萬物而「不爭」的道理

盡人事、努力去做,一切的如意與不如意,都是自然的,我都接受!


我不認為這是宿命論,宿命是定數論,發生的事都是定數

但隨順自然是一切就是天道、就是自然發生的,我都樂於接受


-

我目前每天會修習「寶瓶氣」與「拙火」

寶瓶氣在瑜珈、氣功、密教都有類似功法 – 注重憋氣

我現在已經可以從原本的憋氣30秒,到現在可以1分半了

密教的標準至少要2分鐘

我自己的體悟,藉由憋氣產生的痛苦,來訓練你的心依然能保持平靜,否則佛陀「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一個人被截肢,身體承受巨大的痛苦,怎麼有可能還「不生瞋恨」呢?


靜坐的部分大概每天30分鐘到1小時,「入定」的部分倒是沒什麼進展,容易昏昏欲睡

反正不執著,慢積蹞步總有一天也能致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