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道德經(老子帛書乙本)


(本版道德經,兼採各家論述,取我個人認為比較認同之版本)

第一章 112/02/14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叫)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

「天地玄黃」中「玄」表示天的顏色:青。用的是「玄」字的本義。《道德經》之句「玄之又玄」中的「玄」表示「深奧」,用的是引申義。聯繫整個《道德經》語境,「玄之又玄」大致意思是「深奧中的深奧,如此精微玄妙,以致我們都無法認識,無論用什麼言語,都難以準確到位的表達」。


-

第二卷 112/02/15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註)

一般人是從自我的立場出發,去界定所謂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是人類貼上去的那些虛妄分別心的標籤。

不辭,就是不拒絕。完全隨應萬物

你每得到一些東西,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


-

第三卷 112/02/15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無上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

第四卷 112/02/16


道盅(沖),而用之又弗盈也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
沖:通盅,器物空虛之處為盅
道是虛空沒有形體的,但萬物都在用它,卻不會窮盡。
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
《說文」:「湛,没也」看他沉沒不見了,但又好像存在一樣。
「吾不知誰之子」直譯為「我不知道他是誰的兒子」,也就是不知道是誰所生的
象:通像,似也。我不知道它是從何而生,似乎是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


-

第五卷 112/02/16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中


(註)
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順其自然發展。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橐龠ㄊㄨㄛˊ ㄩㄝˋ 就是過去農村裡的風箱。

「虛而不屈」,風箱裡是空的,但好像永遠都用不盡。

「動而愈出」,萬物都在變化,永遠沒有窮盡,永遠都在發展,層出不窮。

帛書本為多「聞」數窮,「聞」是從外而內的吸收, 世間不斷翻攪,事有正反,數亂而窮,人的能力有限,無法辨清在虛體實體之中什麼才是對自己好的,時常好壞皆收,導致意識隨波逐流,讓原神處於被動。
「多聞數窮」就是說你到處去探求,因為這個世界像橐龠一樣,不斷地從無生出有來,道雖然是中空的,但是不斷生出萬物來。你去追隨萬物,不斷地去找,一點點細緻地探究,這樣是沒頭的。怎麼辦?回到你的中心來,向道靠近




-

第六卷 112/02/16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
穀神就是指生養天地萬物的道。所以穀神如果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養育之神。
玄牝ㄒㄩㄢˊ ㄆㄧㄣˋ。玄,本是黑色,引申為天。牝,本爲母牛生殖器,在這裡即喻指造化生育萬物的根本功能


-

第七卷 112/02/16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註)

自生,是為成就自己,不自生,是為成就萬物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難道不是因為他的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自己。



-

第八卷 112/02/16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註)
自願處於眾人都厭惡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於「道」的境界。幾,近、庶幾
水如何「善」,則呈現在「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七種性質之中。
善於適應環境,胸懷深沉善於包容,說話嚴守信用,像上天一樣無私給予,為政治國有條有理,處事能夠發揮所長,行動積極把握時機

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因而沒有過失,亦不會招來怨尤。
言善信,言是表達、展現,信是信實,它晶瑩剔透、心誠如鏡
事善能,為了和諧,它做好每一件事,能洗滌,能滋潤,能滋養,能化態


與善仁vs予善天

與善仁,是出於仁愛而給予,仁愛是好事,但如果基於主觀,容易有所偏失,會認為我應該要有仁愛所以付出,仁愛變成了規範,規範就是約束了本心,照理說,應是順著本心,自然而為,呈現「有仁愛」的事實,卻反而要靠主觀意識來強迫自己要有仁愛,此本心可能已變質。

「予善仁」的意思是給予的時候要懷著仁慈之心。但老子其實是很反對把這種仁慈掛在嘴上的,不要去講它


予善天,是順應天道而無私給予,心中沒有拘束,自然而然,也就不在乎仁愛不仁愛。

老子在《道德經》的後面講過天的品性,「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損有餘而補不足。」意思就是天之道,本能的看到哪低洼,哪缺少東西了,它就會給你補上。

天之道的第一個特點是看到不足它會給你補上。第二個特點是它給你補足,但是不索取任何東西,滋養萬物,做了多少貢獻,都不索取。老子說,你給予的時候要效仿天的品性,儘量去給予這種不足的,不要索取。老子強調「予善天」,是給予的時候像天一樣有這種品性,老子說這是高明的做法。



-

第九卷 112/02/17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註)
持而盈之,講的是器量,水超過了杯子的容量,自然要滿溢

刀子磨利了,卻要再揣進懷裡收藏,恐怕放不了多久就要破袋而出了



-

第十卷 112/02/17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監,能無有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

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

營魄,魂魄,一陰一陽。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
萬物負陰而抱陽,渾然一體,故稱「抱一」。人身是小天地,營魄本為一體所載,有形質的身體承載著無形的身體之靈,陰陽混融為一,所以說「載營魄抱一」。或也可說,載陰陽抱一,載有無抱一。
玄監:玄鏡



-

第十一卷 112/02/18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註)
三十輻,共一轂:三十條木枝作輻,輻式支撐輪轂軸心,成為車輪
當其無,有車之用:車輪的中空,成就了車輛行走的用處。
埏埴以為器:揉捏黏土製造盛器。注音為ㄕㄢ ㄓˊ,《荀子.性惡》:「故陶人埏埴而為器。」
鑿戶牖以為室:鑿穿門戶窗口而興建居室。ㄏㄨˋ ㄧㄡˇ門窗。
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

第十二卷 112/02/1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臘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仿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
故去彼而取此


(註)
為復不為目:為腹,在己為養生,在民為填飽百姓的肚子,讓人民無饋乏之虞。為目,目用以泛指五色、五音、五味、田獵、難得之貨等等欲望追逐之事。


-

第十三卷 112/02/20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汝何寄天下矣


(註)

我解:常知此身非我有

憨山大師注解最近老子義:「寵辱若驚者,望外之榮曰寵。謂世人皆以寵為榮,卻不知寵乃是辱。以其若驚。驚,心不安貌。貴大患若身者,崇高之位曰貴,即君相之位。謂世人皆以貴為樂,卻不知貴乃大患之若身。」若,即汝,你。

我解:寵若辱若驚。貴,若大患臨身


唯有道者,不得已而臨蒞天下,不以為己顯。雖處其位,但思道濟蒼生,不以為己榮。此則貴為天下貴,非一己之貴。如此之人,乃可寄之以天下之任。然有道者,處崇高之位,雖愛其身,不是貪位慕祿以自保。實所謂衛生存身以行道。是則愛身,乃為天下愛其身,非私愛一己之身。如此之人,乃可託以天下之權。若以此為君,則無為而治。以此為臣,則功大名顯。故道為天下貴也。故日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於天下。


-

第十四卷 112/02/20


視之而不見,名之曰夷;聽之而不聞,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隨之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
抿ㄇㄧㄣˊ。微:无形
夷、希、微,分別描述在不同感官上的「狀態」,這些狀態皆是既細既微,幾近無色、無聲、無形,但不是完全的「無」,事實上仍是存在。
對於「道」的探知,非以感官出發,視覺、聽覺、觸覺有其侷限,看到、聽到、摸到的不能說是完全的「道」,當越想看它是什麼,就越無法看清「道」是什麼,因為是用感官觀測,唯有跳脫感官,才有機會擺脫侷限。「道」是一整體,無法僅用知覺去探索,它是融合的概念,故稱為一。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整段來看,說明道不受時間限制,知古始所以能執今,無論你生於何時、處於何時,當下的道即是合適的道,真理不變,變的只是人對道的想像,拾起真理以應對今之有,更有種直接面對之感。


-

第十五卷 112/02/21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

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樸,春呵其若濁,莊呵其若浴。

濁而靜之徐清,女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註)

我解:不成=無為


-

第十六卷 112/02/23


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曰靜。

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也

知常容,乃公 ,乃王 ,乃天 ,乃道 ,乃沒身不殆


-

第十七卷 112/02/24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註)

太上皇,下面就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本章講的是治道的層次,真正的大道,是自然無為,因此百姓淳樸,只知道似乎有統治者的存在。以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講有為之治每況愈下。

誠信不足以治理百姓,當然百姓就不再信賴君王。此言慎言。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國家的事就能夠成功順遂,天下太平。河上公注:謂天下太平也。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都不知有太上的存在,以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河上公注: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為只自當然也。



-

第十八卷 112/02/25


大道廢,安有仁義?智慧出,安有大偽?

六親不和,安又孝茲?國家昏亂,安有貞臣?


-

第十九卷 112/02/25


絕聖棄智,而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而民復孝茲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
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而寡慾


(註)

沒有聖智的虛名,表示聖人的無為之治已成,人民因而安和樂利

沒有仁義的施為,表示人人都依道德而行,人民就能恢復孝慈本性

杜絕機巧、放棄功利,百姓沒有私欲,就不會有貪圖非份的盜賊了

以上所列舉的三項,我認為都只是文飾,不足以治國教民,因此應該要有其他的歸屬


-

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 112/02/26


放棄



-

第二十二卷 112/02/26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不自視,故彰。不自見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才,誠全歸之


(註)

不自以為是,所以顯著不自我表現,所以高明;不自我誇耀,所以能建立功勳;不驕傲自滿,所以能夠長久。


-

第二十三卷 112/02/26


希言自然,剽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
天地而弗能久,有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

第二十四卷 112/02/27


(炊)者不立,自是(視)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

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註)
企:踮起腳跟。河上公本作「跂者不立」,「跂」與「企」同義。
帛書只寫「炊者不立」,有學者認為「炊」與「企」的古音相近,可能音近通假,可作為「企」解。
若解為「企」,則說明不以失衡的姿態前行,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強調中庸,平穩運作,倒不是以謙卑為主要訴求,而是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這些就為道者來說,是剩餘的食物,累贅的行為。


-

第二十五卷 112/02/27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兮漻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筮 : ㄕˋ


-

第二十六卷 112/02/27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遠其輜重,唯有環官,燕處則昭若。
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註)

所以聖人整天行走時不會離開輜重(有遮蓬覆蓋的車子)。即使有華麗的行館,還是安然處之,不為所動



-

第二十七卷 112/02/28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曳明。


-

第二十八卷 112/02/28


放棄


-

第二十九卷 112/02/28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不可執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諸。


-

第三十卷 112/02/28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

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毋得已居
是謂果而不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

第三十一卷 112/03/0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眾以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

第三十二卷 112/04/07


道恆無名,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浴(谷)之與江海也。

在最原始的映和於天道自然的狀態中漸漸產生有形的規律,這有形的規律可命名,命名了就是有,既然有了有,也就有了衡量的量,到了一定的能量就知道應該停止了,知道停止了就不會產生災難。

俾:低下、卑微。就好比说道对于天下来说,是根基,是源头,正如同小谷是江海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