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
影響勝過《金剛經》的偉大經典
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
《維摩詰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等,可以說是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大乘佛教的權威性經典,被譽為「大乘佛教文獻寶冠之珠」,在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中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自問世以來,傾倒了無數高僧大德、名士清流,對中國的佛教、哲學、文學、藝術等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本經的主人公是古印度的在家大菩薩維摩詰居士,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以居士身份輔助佛陀攝化眾生。經中所講的內容微遠幽深,窮理盡化,非下乘智力可測,非常人可思可議。
不論是作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還是成為現當代佛教主流的人間佛教,《維摩詰經》中的「心淨則佛土淨」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經典依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貫穿於整部《維摩詰經》的一根主線——「不二法門」,更是整個中國佛教的方法論依據。
登峰造極的思想
《維摩詰經》的思想,經中的兩句話可以作為點睛之筆:一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二是「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唯心淨土」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基本思想,許多佛門經典都曾不同程度地說到它,但唯有《維摩詰經》談得最是直截了當、生動透徹,對中國佛教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的影響也最大。
認為入世、出世不二,是《維摩詰經》另一個重要的思想特點。維摩詰居士本人就是一個擁有妻子親眷乃至往來於酒肆淫舍,卻又能一塵不染的大菩薩。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在入世中出世的精神,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維摩詰經》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學色彩。舉凡治文學史的,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歷史上有許多詩人畫家、文人墨客都十分推崇《維摩詰經》,認為把它擺在文學史上,也是一部絕代佳作。
-
「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
「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而非土地
「譬如有人,卻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 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佛國淨土以眾生為基礎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所謂乾淨,不在污泥,而在不染
六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難道學佛就不顧形像,使一切眾生不願親近你嗎?你看觀世音菩薩打扮多好看,頭上掛的,手上拿的,都滿了。
菩薩要相好嚴身,不要使人討厭,並不是為了漂亮。維摩居士也帶珠寶,不是為了誘惑人,是要莊嚴這個色身。我們人的色身太髒了,把皮剝下來裡面又髒又臭!所以要莊嚴色身,但是心裡不要執著。
在家人當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飲食營養是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礙自己學道就不吃了。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亦作“諧耦”。和合。就是祂在做生意當中,能夠跟合夥的人和樂相處,不會發生衝突或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維摩居士也做生意,一切謀生的事業都做,所以養了那麼多人,像寶積菩薩這些人,不做生意,錢哪裡來?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他也去飲酒場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亂,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
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六祖: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以證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癒。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癒。」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
「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貪著禪定的滋味,應以不定法修行
「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
「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
「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勿謂此華(花)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天女)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積經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起不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吝、是慳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意亂、是意亂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