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重點節錄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忘有六根,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惡鬼,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這四句話是粗、細、微細、極微細四步功夫。粗,就是第一句話,「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都不起妄念,不攀緣外境,這是粗粗地講,是初步用功。細,就是第二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為什麼不息滅呀?前面我們講過,是為了要起妙用,不能把妄念壓死了。但要不跟它跑、不放縱它,這就要掌握好分寸,比較細了。

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是什麼意思啊?就是在這個既不壓死、又不放縱的境界當中。其實,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眾生、花鳥魚蟲等等境界,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蘊積的。不是妄想蘊積,就沒有這些人人我我的境界。因為我們不識得真如自性,無明妄動,追取境相,結果動出來這些境相。我們卻繼續認假作真,妄執妄取,這是多麼迷惑啊!為什麼不加了知呢?因為一切有相的東西都是妄想境,也都是真心所顯現的。妄想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想境。若無真心,哪來妄想境呢?就像無水便無波、無鏡便無影一樣。因此,就不要對這個妄想境分別取捨了,這就是「不加了知」。第四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我們的心總是處在有與無、真與假等等相對之中,其實,這都是分別心在作怪。什麼有無真假等等,統統是戲論。



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