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經句

阿羅漢四句成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法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 不能渡無緣,不能盡眾生界


六祖: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華嚴經 覺林菩薩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覺林菩薩偈: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金瓶梅: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伏劍斬愚夫,分明不見人頭落,暗里教君髓骨枯


諸葛亮:

知天易,逆天難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

審天地之道,觀眾人之心

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

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道德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


普賢菩薩: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優婆塞戒經:如恆河水,三獸俱渡,一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香象渡河 截流而斷



六度萬行

按龍樹《寶行王正論》,有六種波羅蜜統攝大乘義:佈施、持戒為利他,忍辱、精進為自利,禪定、智慧(般若)為解脫。此六波羅蜜為戒、定、慧三無漏學所含攝,又統攝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俱稱爲六度萬行

釋迦牟尼為菩薩時,由「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捨但由悲心」而圓滿布施度,由「布施身體,心無少忿」而圓滿持戒、忍辱度,由「勇猛精進菩薩行,遇底沙佛,專誠瞻仰以頌讚彼」而圓滿精進度,由「坐菩提樹下,將登無上正等正覺前,住金剛喻定」而圓滿定、慧度。


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能長養慈悲心、對治「貪」

持戒:大乘教義中除四眾之根本律儀(攝律儀戒),尚有菩薩戒。菩薩三聚淨戒之其他二者,為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饒益有情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忍辱:《金剛經》「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包括「生忍」和「法忍」及「無生法忍」,其為菩薩能在「位高時不傲慢放縱」、「被侮辱時不屈/居於怨恨」以及「外界現象變化時不會痛苦煩擾」等不生瞋業。但忍辱只能對治「自身的瞋恚(即自身造成的瞋礙)」,而不能對治「他人的瞋恚(即他人造成的瞋礙)」,且單單只會「忍辱」並沒真的完成「修成正果」或「解決問題」,而真正要完成修成正果或解決問題則是需要輔助六度中除「忍辱」的另外五度。故佛陀說的「忍辱」,並不是真的叫人「只會忍辱」。

精進:包括以心靈思想與以身體力行去精進,「思考何為善法、何者可成善法」(禪定),並「實踐並修正」(持戒)、「護持」(忍辱)、「分享」(布施)善法,以增進「智慧」(般若)。精進修持其餘五度,以勤斷惡源。精進對治怠惰、懈怠。

禪定:入三摩地,心無雜念,身心輕安,能對治心散亂。

般若(智慧、般若波羅密)
破除無明,遠離煩惱、邪見而得自在。能對治「痴」


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告訴阿難陀及弟子說:「 我入滅後,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

念處的四種觀法即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

所謂『緣起性空』是在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因、緣、果、報法則。

所謂『緣起』是指世界上沒有獨存性的事物,也沒有常住不變的事物,一切都是在「因緣和合」中所生起的。

所謂『性空』是指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象就是空的本性,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所以人的本性(五蘊)究竟是空或不空,自然是生起因緣果報最大因素,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是因為觀照『緣起』的真諦而成立地佛。所以「緣起」並非佛陀所「創造」,佛陀只是覺醒了「緣起」這個自然的法則,再將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對眾生宣説開示。在《中阿含經》云「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便是對『緣起』的定義。

所以『緣起、性空』,就是指一切諸法都是由世間的果報產生後,才會漸漸升起因緣關係。簡單地説,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都是互相存在的關係和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係和條件,任何事物和現象都無法生起。



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時,道出一切眾生最為珍貴的無價之寶:「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寧可著有 如須彌山,不可執空 如芥子許」


大勢至菩薩 念佛圓通章: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能所雙亡,心佛一如」 即能淨念相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