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經典系列



【太上清淨經】 重點節錄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太上老君內丹經 重點節錄

老君曰:大凡修道,必先修心。修心者,令心不動。

心不動者,內景不出,外景不入,內外安靜,神定氣和,元氣自降,此乃真仙之道也。

老君曰: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如覺偏頗,即隨改正。

太上曰:自己三清,何勞上望。自己老君,何勞外覓。知之修煉,謂之聖人矣!


太上感應篇 重點節錄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太上老君內觀經譯文對照

        老君曰: " 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生元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保精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予內觀之,歷歷分也。


頭有九宮,上應九天,中間一宮,謂之泥丸,亦曰黃庭。(人體的控制系統在頭部,相當於人體的CPU,)五官也集中在頭部,所以能"照生識神"與魂魄相通。心主血脈、心主神志,心腦相通,所以人的生命本元在心。(這一段內容中"司命"、"無英"、"白元"、"桃核"等都是被道教神化了的穴位之神,有關知識還必須閱讀《黃庭經》、《太清中黃真經》、《思九宮五神法》等許多道家書籍。 《黃庭經》謂人體中有八大神宿衛,二十四位真人,諸如發、腦、眼、鼻,耳,舌、齒、心、肺、肝、腎、脾、膽等等皆有神主之。《太清中黃真經》中雲,人體"五臟六腑百關九節有神百萬"。而在這些神靈中,最重要的則是"泥丸"、"司命"、"無英"、"白元"、"桃孩"諸神


  鼻吸天氣,口食地氣。天之元氣經鼻導入泥丸,這兒也許有人要問,氧氣應該是吸入肺部,為什麼是頭部的泥丸宮呢?其實這正是西醫和中醫的不同點,人呼吸臭氣首先是頭腦感到噁心,人呼吸空氣,也是頭腦首先感到清爽。正是這種氣與神明相通,與動靜相關,因此我們才能內觀,才能明白自己、瞭解自己的一切。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從所名也。


  其神也,非青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也。以其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凶,悉由之矣。


  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難伏,唯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系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殢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道家認為人在剛出生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後因環境影響,社會教化,眼貪色,耳貪聲,口貪味,從而產生各種欲望和需求,無限的欲望去爭奪有限的資源,使人也同樣陷入泥潭。所以,道家要求人絕聖棄智,使身心保持清靜自然,人便可以減少欲望,沒有欲望便沒有行動,便沒有紛爭,從而社會安寧和諧。


  老君曰: “ 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昆侖,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最為靈。性命合道,人當愛之。內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淨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老君曰: “ 從道受分,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知,謂之智。智周萬物,謂之慧。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精。氣清而駛,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神,謂之身。萬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眾思不測,謂之神。邈然應化,謂之靈。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身,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長保者,以其不能內觀於心故也。內觀不遺,生道長存。”


  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惡道,沈淪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六識分別,系縛憎愛,去來取捨,染著煩惱,與道長隔。所以內觀六識,因起六欲。欲從何起?欲自識起。識從何起?識自起。妄想顛倒,而生有識。亦曰自然,又名無為。本來虛靜,元無有識。有識分別,起諸邪見。邪見既興,盡是煩惱。輾轉系縛,流浪生死,永失於道矣。”


  人為什麼會沉迷於那種不珍惜生命的惡道裡呢?這是因為人有喜、怒、哀、樂、愛、惡六種感情,從而產生各種不同的欲望,經過不同的取捨,導致不同的追求,茲生出不同的煩惱,終於與道的清靜本質越離越遠。學過禪宗的人可能意識到,這篇文章的作成時間大概是在宋朝左右,那時不僅儒家在剽竊傾家的東西,道家也在偷樑換柱地吸收傾家的東西,中醫講"喜、怒、悲、思、恐"分別與五臟相對應,這六情六識是佛家提出的,所謂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上面的內容繞來繞去內觀思想,也就是講的"六根清靜",只不過是用道家的理論來解釋。


  "六欲"和"六識"是相互相承,相互促進的,六識會引起人貪圖六欲,貪圖六欲的同時又增加了六識的程度,從而更加劇了對六欲的貪求。("道"這個東西)也可叫"自然",也可叫"無為",也就是說"道"既無六欲,也無六識,是虛靜的東西。人因為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能識別世界,而當今世界又是"花花世界",正統教育也沒有及時跟上,所以人因此產生對物欲追求的邪念,從而導致各種痛苦和災難,遠離了道的根本。


  小雅認為,這一段完全沒有必要偷取傾家的概念,而道家自己就有很好的解釋,《老子》中很清楚地寫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這不就是上面所說的六根到六識引起六欲嗎?《老子》又進一步提出解決辦法:"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君曰: “ 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靜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虛。心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亦猶欲貴,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寶;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飽也。”


        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神明之在身,猶火之因卮也。明從火起,火自炷發。炷因油潤,油藉卮停。四者若廢,明何生焉。亦如明緣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分別物理,細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如果將這個神明比作火,那麼身體就可以比作卮。(卮[zhī]一般指古代古代喝酒時,那種扁平狀的酒杯,這裡是指油燈,形狀和酒杯相似,杯內放入豆油,中間一根柱子內含絨線繩,上出頭作燈芯,下入杯底以供油之需)。

因此,我們所說的"神明",通過眼見耳聞、意知心覺,然後分辨事物內在的道理,詳細地用心體會便可明白。以神而明,所以叫"神明"。

所謂內觀就是要明白事物(這兒指人自身)的內在道理,而這個觀察必須要有神助,這個神當然不是天上的神仙,而是人身內心自有的神明。


       老君曰: “ 所以言虛心者,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靜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淨心者,使不穢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見者,心直者,不反復也。心平者,無高低也。心明者,無暗昧也。心通者,無窒礙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數語,餘可思也。”


  

        老君曰: “知道易,通道難。通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老君曰: “道也者,不可言傳口授而得之。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背道求道,當慎擇焉。”


     老君曰: “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氣不散,純白不分。形神合道,飛升昆侖。先天以生,後天以存。出入無間,不由其門。吹陰煦陽,制魄拘魂。億歲眷屬,千載子孫。黃塵四起,騎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要想達到長生之道,就要固本培元,使精、神、心、魂、魄、意、志各就其位,從而保證精氣不散、心神不亂、元氣不失("純白不分"在這兒有點奇怪,文字是否有誤),這樣才能形神合一、天人合一,飛升上天。先天之精使人長生,後天修行(內觀)使人長存。


  (下面是說內觀時的一種幻境,根據修習之人不同,景象也會有所不同。)思想或意念在體內自由馳騁、隨心所欲,沒有任何阻礙,陰陽交融,禦魂攝魄。萬年眷屬、千載子孫也有所感應,又仿佛見到黃塵四起,真人顯現、金堂玉室,送故迎新。(這些虛幻的境象,你認為沒有那就真沒有,如果你相信它有,你也許會見到類似的現象,這就是內觀許多不能傳給他人的地方,屬於"不言之教")。



        老君曰: “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裡虛寂,神道微深。外藏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這兒又回到前面的大道理作為總結,內觀的關鍵是保持心神平靜,不被各種利益所引誘,不對各種惡念起邪心,吐故納新,閉目靜坐以養神,就會感到腦海中一片虛寂,混沌一片,外部的千變萬化,化為虛幻泡影,內中冥冥也有知覺。等到功夫漸深,便了然明淨,靜亂俱息,這時氣息在體內自由來去,一切順應自然,一切又絲絲相連,達到這種水準,自然疾病全消、憂患俱無,已然超出是非紅塵。


        老君曰: “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惟在心也。”


  一切的修行方法,不在經書之內,而在修行體會,在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