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袾宏(1535年—1615年),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俗姓沈,法名袾宏,字佛慧,法號蓮池,故常稱為蓮池大師,又因常居雲棲寺,常稱為雲棲蓮池或雲棲株宏,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並稱明末四大高僧。
蓮池大師提倡禪、淨兩者兼修的理論。
《青林高會圖》之蓮池袾宏像,明·黃存吾繪,現藏於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
生平
其家是杭州世族,父名沈德鑒,庵號明齋,母親姓周。十七歲時中秀才,成為庠生,學行俱優,但是他志不在此。見鄰家日誦佛號數千之老嫗,其夫念佛乃能無疾而終,令他深感佛法不可思議,嘗書「生死事大」於書桌前以自警惕。妻子張氏,生子時過世,後又娶湯氏為妻。
二十七歲父喪,三十一歲母喪,自此決心出家,寫下《七筆勾》,投性天理和尚門下剃髮,並開始行腳參學,曾至京師參見遍融、笑巖兩位長老,在其門下修行過一段時間。經東昌時開悟,作偈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隆慶五年(1571年)至雲棲山,重建雲棲寺,開始有許多弟子依止在他門下,成為一方叢林。
祩宏申明清規戒律,要求門下每十五日集會誦《梵網經》與《比丘戒》。因其參學時,特重參究念佛,因此開淨土一門,著《彌陀疏鈔》。又編輯禪宗語錄,作《禪關策進》,以禪淨雙修教導門下。他又特別重視戒殺與放生,文章流行於世。
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病,遺言:「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矩。」之後端坐,面向西方念佛圓寂。
祩宏申明清規戒律,要求門下每十五日集會誦《梵網經》與《比丘戒》。因其參學時,特重參究念佛,因此開淨土一門,著《彌陀疏鈔》。又編輯禪宗語錄,作《禪關策進》,以禪淨雙修教導門下。他又特別重視戒殺與放生,文章流行於世。
梵網經
爾時盧舍那佛言:「捨心者,一切捨。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身有為諸物,一切捨,無為無相。」
「若佛子!願心者,願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願心連願,心連相續,百劫得佛。滅罪求求,至心無生,空一願觀,觀入定照,無量見縛以求心故解脫,無量妙行以求心成,菩提無量功德以求為本。初發求心、中間修道,行滿願故佛果便成。觀一諦中道,非照非界非沒。生見見,非解慧。是願體性,一切行本原。
「若佛子!護心者,護三寶、護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惡邪見不嬈正信,滅我縛、見縛無生,照達二諦觀心現前。以護根本無相護,護空無作無相,以心慧連入無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護觀入空,假分分幻化,幻化所起如無,如無法體集散不可護,觀法亦爾。
「若佛子!喜心者,見他人得樂常生喜悅。及一切物假空照寂,而不入有為、不無寂然。大樂無合,有受而化、有法而見。玄假法性,平等一觀心心行。多聞一切佛行功德、無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靜照,樂心緣一切法。
「若佛子!捨心者,常生捨心。無造無相空法中如虛空,於善惡有見無見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體性不可得,為大捨。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國城,如幻化水流燈焰一切捨,而無生心,常修其捨。
「若佛子!施心者,能以施心被一切眾生,身施、口施、意施、財施、法施。教導一切眾生,內身外身國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無念財物。受者、施者亦內亦外無合無散。無心行化達理達施,一切相現在前行。
「若佛子!信心者,一切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見心。
梵網經菩薩戒序
持此戒時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病得差、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當知此則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怖心難生、善心難發,故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代深悔。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修行,應當學。」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是事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呪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呪盜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若佛子!故飲酒而生酒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蘭葱、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共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毘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疾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養令差。而菩薩以惡心瞋恨,不至僧房中,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鬪戰之具,及惡網羅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餘一切眾生。若故畜一切刀杖者,犯輕垢罪。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六品中當廣明。」
佛言:「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自作況教人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他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物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學誦戒者,日夜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鬪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報讎,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心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以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正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曇雜論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佛滅後,為說法主、為僧房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鬪訟,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鬪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先在僧房中住,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房舍宅城邑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以男女供給,所須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房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不差客僧,僧房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房問知事人。今欲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故,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呪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蠱毒,都無慈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婬色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解。」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販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販賣輕秤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猫狸猪狗。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鬪,軍陣兵將劫賊等鬪,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不得摴蒲圍碁波羅賽戲彈碁六博拍毬擲石投壺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鉢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三寶。願得好師同學善友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經一劫二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遍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破戒之心貪嗅諸香。』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坐。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結夏安居一一如法。若頭陀時,莫入難處,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悉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不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房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上阿闍梨亡滅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齋會求福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㵱、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應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報七逆八難,杻械枷鎖繫縛其身,多婬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讀誦講說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說。」
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蕑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梨、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遮,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上、阿闍梨。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師不應與受戒,無七遮者得受。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罪滅,不同七遮。而教誡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性,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惡求多求貪利弟子,而詐現解一切經律,為供養故,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故與人受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除國王餘一切不得說。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脚跡。一切世人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榖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花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歸十戒。』若見牛馬猪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花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犯輕垢罪。
為在家人說法,不可以站著講。像現在有些出家人是站著講,白衣坐著聽,這是錯誤的。在菩薩戒裡有說到講經的禮儀:講經法師「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座」。也就是:講經法師一定是坐著,而且座位一定比大眾來得高,以彰顯佛法的殊勝,這是世尊教導末世要禮請法師講經說法的居士,講經時應注意的禮儀規矩。所以你們居士要禮請和尚講經、請法師講經,你就要懂規矩、要會,出家人自己也要會,因為居士會來問你該怎麼做。絕對不可以讓法師比丘站著為大眾講法,這是不對的。出家法師也應當要求高座,不然就不說,否則這講座就不如法。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制眾,安籍記僧;比丘菩薩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七佛戒,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弟子作繫縛事,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時,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百劫,而不用一聞惡言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諸佛子諦聽!此十重、四十八輕戒,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汝等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眾生化化不絕。得見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汝等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喜躍受持。
彌陀疏鈔
明蓮池大師著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故我世尊,乍說三乘,終歸一實。等頒珍賜。更錫殊恩。指四十八之願門。開一十六之觀法。願願歸乎普度。觀觀宗乎妙心。又以願門廣大,貴在知先。觀法深玄,尤應守約。知先則務生彼國。守約則惟事持名。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從茲而萬慮咸休。究極乎一心不亂。
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湧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繞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院共茆堂並彩。蓋由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此則理之一心,全歸上智。亦復通乎事相,曲為鈍根。奈何守愚之輩,著事而理無聞。小慧之流,執理而事遂廢。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遂使垂手徒勤。倚門空望。上辜佛化。下負己靈。今生以及多生。一誤而成百誤。甘心苦趣。束手死門。無救無歸。可悲可痛。
末法下凡。窮陬晚學。罔通玄理。素鄙空談。畫餅何益饑腸。燕石難誣賈目。祗承先敕。篤奉斯經。望樂國為家鄉。仰慈尊如怙恃。仍以心懷兼利。道貴弘通。慨古疏鮮見其全。惟數解僅行於世。辭雖切而太簡。理微露而不彰。不極論其宏功。儔發起乎真信。頓忘膚見。既竭心思。總收部類五經。直據文殊一行。而復會歸玄旨,則分入雜華。貫穿諸門,則博綜群典。無一不消歸自己。有願皆回嚮菩提。展此精誠,乞求加被。
歸命娑婆說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議佛護經。舍利文殊諸聖者。二土六方遍塵剎。過去現在及當來。無盡三寶咸證知。惟願慈悲攝受我。我今妄以穢土見。蠡測如來清淨心。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聖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將釋此經,總啟十門。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攝。三、義理深廣。四、所被階品。五、能詮體性。六、宗趣旨歸。七、部類差別。八、譯釋誦持。九、總釋命題。十、別解文義。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樑故。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九、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故。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