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重點節錄

版主寫於2024.04.20

多年前拜讀六祖壇經,至今所餘印象已不深,仍知是智慧佳作

這兩年讀過了一些經典,也嘗試著修行,今日再重讀,更深受震撼!

這是中國人第一部自己著作的佛經,以六祖惠能的親修實證、融會貫通所說出的結論為經,是他親證的果!

用簡潔、扼要、精準的中文描述,打破古往今來許多修道人的迷思,實乃佛經必讀、修道必讀之上乘經典

以一個目不識丁的獦獠粗漢,見性悟道、普傳佛法,真身至今近1400年不壞,「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志心頂禮五祖惠能大師


-

▼欲兌換資訊者請由此處開始誦唸▼ 灰色字也要念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不思善,不思惡」

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 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 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不悟 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我於忍和尚(五祖弘忍)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運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無相頌】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公曰(問惠能)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惠能)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 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欲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 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無相頌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 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 今念 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


師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耽空守寂則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

懺者懺其前愆(ㄑㄧㄢ)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正見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自歸依


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

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

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無相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自性 虔誠合掌至心求


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

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 即心離一切相 即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等 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甚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 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 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闇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常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

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

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註】《法華經》中,佛云:「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得成佛道。」無數稚子深陷火宅,慈父如何能有一刻懈怠?於是大覺慈尊八千往返娑婆世界,以無盡方便平等度脫一切眾生,無有疲厭。然而眾生樂著五欲,難以信解究竟離苦智慧,故投其所好,以羊車、鹿車、牛車,譬若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方便誘引出離火宅,然後「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直接以大白牛車接引至圓滿佛乘,優遊於寂滅智樂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註】在曹溪聽了六祖大師講:「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就除去了心中的執著。
「未明出世旨」,人的一生都在迷惑當中,不了解什麼是世間的道理、什麼是出世間的道理
「寧歇累生狂」,假使你了解這些道理,乾脆就直截了當、大休大歇,一念不生。
「羊鹿牛權設」;羊車、鹿車、牛車,這都是方便的施設;羊車是指聲聞,鹿車指緣覺,牛車是喻菩薩,羊鹿牛代表三乘,這都是權設方便、善巧方便。
「初中後善揚」,初善、中善、後善這些都是在推廣佛法、闡揚佛法。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原來煩惱即是菩提,無明就是涅槃。三界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三界都是火宅。但是只要念頭一轉,就是法王、就是法中之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

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 性清淨 平等性智 心無病

妙觀察智 見非功 成所作智 同圓鏡

五八六七 果因轉 但用名言 無實性

若於轉處 不留情 繁興永處 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

彼曰:汝知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註】「不見一法存無見」,前面說什麼都不要見,就是著「無」,什麼都沒有了,否定了一切,你的心當中就有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日面」就是我們的本心,為什麼看不到日面?沒有光明呢?因為有浮雲存在,所以太陽的光明不能顯現;我們心當中的無明存在,所以自性菩提不能顯現。這裡所說的「浮雲」就是一個「無」,成了「無見」,把本心覆蓋了,如古人所說:「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

「不知一法守空知」,假使什麼都不知道,人不就是一個石頭、木頭嗎?不是和無情一樣嗎?「還如太虛生閃電」,我們這念心就像虛空一樣寧靜、像虛空一樣廣大,沒有一點東西的存在,所以「實際理地,一法不立」。「不知一法守空知」,假使心當中還有一個東西,還有一個「空」的道理,就是空上加空。為什麼呢?因為本性本來就是空,再認為是一個空,就是空上加空,重床疊架。所以禪宗祖師說:「有佛處亦不住,無佛處急走過。」所以這兩個知見我們都要放下,有也不著、無也不著。我們心當中本來就是妙有,假使著有,就迷失心當中的妙有;我們心當中本來就是空,空上加空,就迷失本空所以,這個地方講不著空、不著有。假使著了空,如「太虛生閃電」,閃電也是虛妄的,指的就是一個妄想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一個是著有、一個是著無,這兩個知見始終在心當中,經常忽然生出來,所以迷失了本心。「錯認何曾解方便」,「錯認」一個是有、一個是無,執著這兩個知見,始終見不到本心。怎麼樣才能知道方便呢?總是要有一個方便,才能夠契悟。所以,佛法中一個是究竟法門,一個是方便法門,這些都必須要了解。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了解剛才所說的這些都是方便,目的是在明白自己的本心。「自己靈光常顯現」,不著有、不著無,心當中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欲兌換資訊者讀至此處即可▲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

據汝所說則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

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捨現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甚麼?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

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

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云: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

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

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


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 自性戒 心地無癡 自性慧

心地無亂 自性定 不增不減 自金剛  

身去身來 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礙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志徹江西人本姓張行昌少任俠。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拔劍加害祖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

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今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甚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 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

【註】在一個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環境,中間有一個很大的游泳池,你不懂得悠游自在,不在那裡好好游泳,卻在那裡撿石頭。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幾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 離相內於空 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罣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設有人問:何名為暗?

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

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

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


真假動靜偈 偈曰: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

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


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

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讖曰:

頭上養親 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

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註】出家的菩薩,據說就是江西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造叢林,百丈立清規。」所有的叢林,都是由馬祖造的,清規是百丈禪師留下的。在家人,據說就是龐蘊。龐居士是開悟的,他全家都開悟了;他的太太也開悟,他的姑娘也開悟,他的兒子也開悟,統統都開悟。在同一時期,統統都入涅槃,都往生。所以有人說,是馬祖道一龐居士。又有的說,是黃檗禪師裴休丞相



眾復作禮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


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 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須密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密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毘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喉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眾人信受。作禮而退。


【註】接著下來是賢劫,為何叫賢劫呢?因在此劫內有很多聖賢人,有千佛出世。第一位佛名拘留孫佛,譯為「所應供」,一般人天都應供養他,另一譯為「莊嚴」。第二位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位佛名迦葉佛,第四位佛名釋迦牟尼佛,即現在娑婆世界的教主。以上是最近的七佛。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吾今教汝 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

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

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自性真佛偈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 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量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 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 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 不作此見太悠悠



師說偈已自性真佛偈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

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仍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