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王寫於2025.10.11
-
聽過有不少法師,包含有長輩知道我有在靜坐時,習慣說出「行住坐臥皆是禪」這句話,其實有時也讓我有點啼笑皆非
該怎麼去形容這個感覺?好像說了一個很高深、但又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沾沾自喜
我想到之前有人來交流時,說她讀懂了心經,然後覺得大家可能都看不懂心經,勸我多讀心經,給我的感受是一樣的
就好像九九乘法很重要,從來沒有人會否認,但就像一個小二生背完了九九乘法沾沾自喜地跟國中生說:
「你看!我終於會九九乘法了,你們是不是都不會?這個很重要,我背了1星期才背起來呢?我勸你們應該多去背背九九乘法表」
😅
「行住坐臥皆是禪」的概念被廣泛理解出自於《六祖壇經》
「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六祖惠能教弟子「不要只執著於靜坐」,而非「不要靜坐」
而是靜坐之外,生活之中也要保持這顆直心、清淨心
再來是「不要空心靜坐」,而非「不要靜坐」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但現在很多人都把這句話,把雞毛當令箭,說不用靜坐,生活即是禪
這讓我想到一個公案
《虛雲老和尚年譜》
「戒塵法師是一位講大部經的法師,聽說虛雲老和尚在高旻寺開了悟,便到終南山茅棚找虛雲辯論禪宗的機鋒語。虛雲聽他把話說得很大,便對他說:“你的機鋒辯論雖然很好,但這個不是你自己真正的功夫,在生死根本上做不了主,閻王老子不會放過你的。不要再多辯了,咱們倆坐坐看吧。”
於是他們兩人就在茅棚里打坐。虛雲一坐,就是七日七夜,絲毫不動。而戒塵法師只坐了半天,雙腿就已痛得不得了,心裡的妄想更使他煩躁不安。戒塵法師每天都繞著老和尚走幾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終於出定了。.
他問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覺知,還是沒有覺知呢? 若是有覺知的話,就不名為入定; 如果沒有覺知的話,那豈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謂的死水不藏龍嗎?”
老和尚說:“要知道禪宗這一法,原不以定為究竟,只求明心見性。若是真疑現前,其心自然清淨。由於疑情不斷,所以不是無知,也因沒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雖然沒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繞著我走幾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別而已。雖然不起分別,因為有疑情在,功用不斷,所以不是枯定。雖然不是枯定,這亦只不過是功用路途中事,並非就是究竟的。所以過去的這七天,我只是覺得好像一彈指間就過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別心,便會出定了。參禪辦道的人,必須將此疑情,疑至極處,一旦因緣時至,打破疑團,摩著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無生啊! 自此以後,戒塵法師就一直跟隨著老和尚,並對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
這個公案看出什麼?「定」是需要下功夫的,不是嘴巴道理講得漂亮就好!
所以以前古德留下一段話:
「靜中工夫十分,動中才有一分;動中工夫十分,睡夢中只有一分;睡夢中有十分,生死臨頭只有一分。」
你在靜坐的時候,心都靜不下來了,你跟我說你在動的時候,心能靜下來?
這就好像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娃娃說:我的腳踏車不要裝輔助輪,我等等想騎重機看看....
這就是前面我說讓我啼笑皆非的原因
我們凡夫因為外境干擾很多,心很難能靜下來
所以透過先將手邊的動作停下來,眼睛不亂看、不被牽引,觀呼吸(或其它觀法)把外面的攀緣心先拉回來,才有機會「內觀自性」
當你找到這種感覺之後,起座之後,要把這種感覺延伸,在動的時候、所謂行住坐臥時,繼續延續、維持這個清淨心,也就是六祖開示的不要只執著靜坐,而是於一切處保持三昧
但談何容易?每天外界刺激紛擾煩惱何其多!
所以透過固定時間的靜坐,就是不斷提醒自己,以及熟悉那份穩定的感覺
所以在動中隨時觀照本心也好、起疑情也好、念佛號也好、觀想本尊也好、關注當下行為也好....都是維持「動中之定」的方式
但要把你的「靜中之定」的功夫加深,「動中之定」也才有機會加深,這是一碼子事,不是兩碼子事
《法華經》: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圓覺經》: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大智度論》:禪為清淨水, 能洗諸欲塵; 禪為金剛鎧, 能遮煩惱箭.....譬如燃燈,燈雖能照,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
《佛說法集經》菩薩住沙門法中,以寂靜身、口、意業故,菩薩住阿蘭若處,以成就禪定三昧.....菩薩住禪定中,以得真如甚深空故。
選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練習禪定
都是在佛陀教法中,非常重要的根本!
有了基本禪定,再來談行住坐臥
千萬別「口莫終日說"禪",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