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修行】


2023年10月

-

不知從什麼時後開始,有老師說我的主神是關聖帝君已不可考

返查紀錄我是在2012年安神(關聖帝君),距今11年前,也就是我29歲時

當時有個「大溪葉師兄」建議我安奉關聖帝君可以幫助我的事業


爾後,在後面我比較有印象的幾個案例,比如2013年鹿港紫雲聖堂「關聖帝君有來哦!祂有在顧你哦」,2018格嚕法堂天印老師「剛才帝君有現出來給我看,祂說你很久沒去拜了」,以及小南師姐明確看到帝君的身形....等等

這是明確有看到帝君現身的,其餘說主神是帝君的那個就不用談了


小南師姐苦行僧關聖帝君等我很久了,我也納悶到底有多久?


回顧在我19-39歲的漫長的算命生涯裡,其實是沒有老師提過我該修行的,或者非常非常罕見提過

比較多的反而是勸我多布施,愈布施運會愈好,這種說法不少,或者勸我可以念佛....等等


直到2023年1月也就是我40歲這年,由深山問事婆點破,我才開始慢慢摸索修行是什麼,沒有方向的去找尋修行的方式

當然我也在神前發心想求道,所以從小南師姐也好,到最近的苦行僧與老佛爺,都直接破題點出我該修行的道路


你說這是命中所註,只是時間到了所以顯現,還是因為後天發心,而與神明結下的緣分,我也不清楚

但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是像很多帶天命的人,一開始就有神明指定或抓乩當代言人,也沒那種慧根從小就能看透陰陽兩界


在修行這個話題,後來發現「佛道雙修」這詞重複出現,在2018年芳苑紫靈宮就提到『跟關聖帝君與佛祖較有緣,可佛道共辦』,以及2020年深山問事婆:「因為你是佛道雙修,你回去七七四十九天裡面護持金剛經,自然而然你就能找到你命裡的貴人,你就能夠圓你的夢」,2023年老佛爺:「因為你這尊神駕,祂是佛道雙修」....,只有華英雄建議我往佛道去而已


我發現去問這些老師所謂的「修行」,大概沒有人能具體說出修行的方式,唯一就是「打坐」,彷彿打坐就是修行的全部


所以我說我喜歡佛家的經典帶來的正信正念,因為靜坐也只有那短短不到1小時的時間,但正信正念在心中可以維持整天的時間,心念改變、行為才能改變,才有可能「修正行為」,也就是「修行」


在修行的摸索上,一樣是靜坐的意念就有天壤之別

比如道家與藏密的「練氣」,你的靜坐就是將意念集中放在引導氣流,或觀想本尊、內觀自身,這個意念都是「動態」的,就是意念的重心是一直在轉移的


有的則是將意念集中在眉心,這就是「靜態」的,但有一說這種意念集中在眉心的方式容易產生危害


我上了禪宗的課程,他們是將意念放在「數息」,數息是「動態+靜態」,因為感受呼吸是動,集中鼻尖是靜,或者淨土宗的「念佛」,也有點動靜參半的味道


禪宗主張靜坐要「制心一處」,意識不能散亂,放空叫「無記空」,對修行沒幫助

而我問了這些要我修行的老師,反而許多都主張要「放空、無我」,消除個人意識,智慧才能提升上來,或神明才能教你


這些方法我都試過一段時間

所以你看一個靜坐,外表看起來都一樣,但在腦海裡千回路轉,每個法門都不同,這也是我一開始原地打轉很久的原因,不知道該聽誰的、該用什麼方式?


也有王友告誡不應往靜坐去,因為楞嚴經裡面提到的五十陰魔,一不注意就讓你走火入魔

我一開始也有點排斥大廟靜坐,因為也聽過有人自己跑去廟裡靜坐,結果被卡陰卡煞,因為廟裡附近很多無形眾生


這次受苦行僧鼓勵,我才嘗試在大廟靜坐,才發現相對於在家,靜坐效果來的好很多

因為以前拜拜大概只能停留一下,因為拜完你也不知道還有什麼理由要留在那兒,但靜坐就很合理的可以在那邊待1小時以上,對於「靈氣」的吸收應該更有效果


而且靜坐前我都會先拜過一輪,每天能夠到廟裡走走,對我來說會升起一種歡喜心,因為我本身就喜歡廟裡的感覺

再來是廟裡有它特殊的香味,一種經年累月燃香累積的香氣,或者神明坐鎮磁場,在靜坐時聞到這種味道,感受現場環境,會讓心容易靜下來


也因為你是特別去一趟,一種儀式感,也會讓你更堅持要坐久一點,因為你都特別去一次了,相對在家中的隨意,或干擾雜事也會少很多,也就更容易靜下心來靜坐


目前比較適合我或比較認同的方式,是「無我放空」的方式,也是道家說的讓"識神"沉寂,"元神"才能出現吸取智慧


在這兩天因為在外地關係,我也找了當地的大廟靜坐,可能因為環境不同,在打坐的感受上也不太相同,所以靈山派喜歡到各地會靈,因為各地的磁場不同,也許也有它的道理


(初學者的心得紀錄,粗淺莫怪)


-

2023.10.14

看了太乙金華宗旨,觀想改為「制心一處」


2023.11.03

再回頭看以前看過的修行類影片,以前不容易體會的地方,變得比較容易理解了

加大「觀想」力道,早上靜坐以「日觀」+「身體大如天地」為主,晚上靜坐修「不淨觀」「白骨觀」,白天活動時間以「持念聖號」與觀想「吸收天地之氣」

搭配以前大學練過的鶴拳來練氣,把它視為氣功的「動功」

我自己的體悟,修行分幾個面向

■體的修行:如「動功」練氣,或「茹素」使肉體清淨

■靈的修行:如靜坐,觀想、靈修,開啟腦內「松果體」的功能,加強「意念、想像力」的集中強度

但我把它視為是人體的另一種潛能開發,意思是它只是透過練習開啟一種人體本有的潛在能力,與是否有智慧無關

■心的修行:透過經典來轉念心智,佛家說的「聞思修」,透過日常來修證這些智慧,使自己的心平靜,也有助於靈的修煉,如《太上清淨經》說的「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而心念改變,自然影響外在行為,顯於外的「修行(修正行為)」